[演講筆記]早稻埕:「再現代化與2020年代」

Willy Lan
5 min readSep 12, 2020

成長中的人文教育頗缺乏,大學在人文學科極度被邊緣的交大,直到研究所在台大流連,才漸曉那些維度對個體能否多樣觀看這世界的重要。

早上7點多去了大稻埕1920書店前,去聽了野百合學運世代、現為街區微經濟經營者周奕成的分享。
主題是「再現代化與2020年代」
1. 我們還活在1920年代
2. 現代化未完成
3. 現代化及理性之反
4. 台灣及東亞的再現代化
5. 再現代化與普世價值

這不是嚴謹的學院課程,但聽得蠻開心的。

#隨手筆記

世界、街區一直在變動,那我們要保存的是什麼? 我們對一個歷史街區的印象,可能已經失去他原本輝煌的樣子。每個不同年代生活在那街區的人,都可能看到不同時間段的,都可能有他們想保存的。

我們可以先去想他(街區/社會)的未來。 假如沒有手電筒(未來想望),可能容易陷入歷史中,變成歷史癖。 所以才會說先用當代的觀點去設想,投射到未來後,在回到過去去看我們有什麼需要。

這並不是說歷史不重要,建構未來和保存歷史的是兩種人。我們也能好好封存當下真正的歷史也是很重要,避免搞創造的亂搞。例如最近有設計公司在網路google幫台南間廟做石碑(廟裡的人士後來發現跟廟本身傳承的不同。) 歷史真切的封存,能提供給創意/創造者真實數據。但同樣的搞創意的也不該受制於歷史、傳統過深。

大稻埕1920的觀點,提到郭雪湖的「南街殷賑」1920的畫是大稻埕輝煌的時代、蔣渭水於1920推台灣新文化運動。

1920是現代的年代,1920年代後才是我們該保存的。我們現在很多觀念、生活方式是與1920年代時相同的,但和1920年前是很不同。1920年前的可以放冰箱、不讓他腐臭。

英國的現代化可以推到18世紀,東亞的是20世紀初。 台灣的是在1920新文化運動下,打破傳統的年代、質疑過去的信仰,在科學技術、醫學都有很大的進展。

這現代化走了100年,也有了些問題。中國現代化從孫文到五四運動,當時十幾二十幾的年輕人在找著對未來的路徑。共產黨、國民黨是當時的方案,走到現在似乎繞很大的冤枉路。

共產黨原本是要對抗資本主義,但當時中國未工業化,毛領導的非工人而是農民階級來反地主,也是很中國傳統的(像洪秀全)

中國貧富差距大,富人會覺得自己階級高人一等。但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美雖貧富也大,但對人階級的觀念沒那麽重。

大ㄧ統的觀念(像個宗教),只要你是中國人就要支持大ㄧ統。但沒有論證大ㄧ統對世界、個體的好處。 需要破除這樣大ㄧ統的執念,可能能解決當下的困局。

#台灣的現代化

我們可以說台灣是現代化國家嗎?從防疫成功又同時兼經濟,是能說有符合現代化。但從ㄧ些部份又似乎沒有,例子:工安的落實還很不夠,請工班看到穿拖鞋搬磚頭。以及吐痰的人可能還是很多。

蔣渭水1920推新文化運動,我們當時有些習俗也尚未改來。 蔣渭水1920批評燒金紙,我們也尚未改掉。但身為老闆的周去旗下苗栗工廠拜拜,也還是無法不跟著ㄧ起燒金紙。

其他:之前批評注音符號,受到的抨擊比批評藍綠更重。注音符號似乎成為我們構成國家認同的ㄧ部份。

農民歷的習俗探究,我們不知道作者,卻繼續依循。

加州大火、covid19的問題,有些是我們尚未現代化。我們可以回頭看100年,洽是剛好的時間段。為什麼選100年回頭看? 10、20年太短,1000年太長(歷史癖)。我們可以回頭看100年前1920基於「理性」的精神,當時有哪些走上歧路。

再現代化的核心關鍵是理性,但不只是工具理性(最短時間、最省錢),也要有價值理性(談論意義性)。才能跳脫菁英或是民粹的兩個極端,闢出新路。

#未來共同體的prototype
台灣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舉例:不用強制所有放同樣的文化假(春節、端午節),而是讓大家各自放所屬的文化假。假如只強制放ㄧ種文化假,只會造成強勢民族文化的放大。 而現代的國家立國的精神會是?共同價值的部份,不ㄧ定要跟民族ㄧ樣,而是一個制度。

ㄧ個人類未來共同體的基本框架是理性,又同時能自由,也同時能讓文化多元存在。

#論中國
周對政治是現實主義,覺得台灣知識份子應該去討論中國的未來路徑而不用加入中國偉大復興。不樂觀中國民主。

中國對世界的威脅,是在對外輸出他們自身的模式。這可能在covid19後更明顯,自由民主國家人民質疑民主國家的效率,比較中國這樣的專制政權工具效率。

威權的可怕不在威脅到人民,而是當人們開始相信、覺得這套比較好。但可能20–30年後才覺得想要自由。

--

--